糖霜的滋味(一)
作者:亚路嘉      更新:2025-07-04 16:57      字数:3853
  文部省那份措辞严厉的公函,像一块冰冷的巨石,沉沉压在阿希莉帕的心头已有两日。苛刻的修改要求如同荆棘,缠绕着她为库坦精心构筑的蓝图。疲惫和焦虑让她眼下的阴影深重,连书房窗外难得的秋日暖阳都显得苍白无力。
  门被轻轻推开,尾形走了进来。他没有像往常一样径直走向自己的角落,而是缓步停在了阿希莉帕的桌边。深色的和服衬得他身形挺拔,但今日那份惯有的冷峻似乎被一种沉静的关切所取代。他的目光落在摊开的公函和阿希莉帕紧锁的眉头上。
  “还在为这个烦心?”他的声音低沉,却带着一种令人安心的平稳,比平日的冷硬柔和了许多。
  阿希莉帕揉了揉酸胀的太阳穴,声音带着倦意:“嗯。要求太苛刻了,几乎要否定整个‘地方文化单元’的核心。尤其是传统故事和祭祀部分……” 她指了指文件中刺目的红批,“要求彻底删除或‘无害化’改写,这等于抽掉了灵魂。”
  尾形没有立刻回应。他拿起文件,神情专注地快速浏览着那些红批。他的侧脸在窗光下显得轮廓分明,眼神沉静,仿佛在仔细权衡。片刻后,他放下文件,指尖在桌面上轻轻点了点。
  “要求是有些过高,”他开口,语气带着一种务实的分析感,而非指责,“但核心还是围绕着‘无害化’和‘普适性’的框架。小野的风格,总是这样咄咄逼人。” 他将矛头自然地指向了外部敌人,让阿希莉帕的焦虑有了具体的宣泄点。
  他随即拿起笔,在文件的空白处快速写了几行字,动作流畅而认真。“不过,有些地方并非没有转圜余地。关键在于如何‘阐释’和‘呈现’。” 他将修改后的文件推回阿希莉帕面前。阿希莉帕低头看去,只见他在几处最尖锐的要求旁,用清晰有力的字迹标注了建设性的替代思路:
  1.“彻底删除熊灵传说” → “可转化为‘早期生态平衡观的象征性表达’,结合现代动物保护理念进行阐述,展现文化演进。”
  2.“禁止提及祭祀仪轨” → “可聚焦于仪式中体现的‘社区凝聚力’与‘对自然的敬畏’等普世价值,剥离具体操作细节,强调其精神内核。”
  这些修改,并非无原则的妥协,而是在文部省框架内,为阿希莉帕争取到了保留文化核心的宝贵空间,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。
  “这样表述,既回应了他们的关切,也最大程度守住了你想传递的东西。” 尾形看着她,眼神平静而认真,“我认识文部省负责具体审核的几位官员,人还算通情达理。这两天我找机会和他们聊聊,争取把方案定下来。问题应该能解决。” 他的承诺清晰有力,带着一种基于经验和人脉的可靠感,瞬间驱散了阿希莉帕心中大半的阴霾。一股实实在在的依赖感油然而生——幸好有他,总能找到破局的关键。
  阿希莉帕紧绷的肩膀微微放松,刚想道谢,尾形却像想起什么,从宽大的和服袖中取出一个物件,轻轻放在了她摊开的文件旁边。
  那是一个桦树皮小盒。巴掌大小,盒身是天然的浅棕色,带着岁月摩挲出的温润光泽。盒盖上,用细密的针脚刻划着一个简朴却充满力量的火神纹样,线条虽略显模糊,却更显古朴韵味。盒盖边缘镶嵌着一圈深色的、干枯紧缩的苔藓,散发着淡淡的、属于久远森林的、近乎消失的潮湿气息。
  “整理军部旧库房时发现的,”尾形的语气很自然,带着一丝清理杂物的随意感,“堆在一堆缴获的俄式杂物里,落满了灰。看着像是北方的手艺,觉得有点意思,就顺手清理了一下。” 他轻描淡写地解释了来源,目光落在阿希莉帕脸上,似乎在观察她对这“小玩意”的反应,“想着……你或许认得这种纹样?放在我这里也是无用。”
  阿希莉帕的目光瞬间被那小盒攫住。她小心翼翼地拿起它,指尖清晰地感受到桦树皮特有的粗糙纹理和火神纹样的凹凸。那干枯的苔藓,那熟悉的、属于库坦山林的气息,像一道微弱却温暖的电流,瞬间击中了她心中最柔软的角落。她仿佛看到了库坦村的老匠人,在火塘边耐心处理桦树皮的样子;闻到了雨后森林里苔藓和朽木混合的清新味道;听到了火塘边老人们讲述火神带来温暖和光明的古老故事……这份来自故乡的、意外被发现的“碎片”,带着时光的尘埃,却比任何言语都更直接地抚慰了她被困境啃噬的乡愁。
  “这是……火神卡姆伊(Apas Kamuy)的象征,”阿希莉帕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,指尖流连在纹样上,“库坦的老人常说,火神带来温暖,驱散黑暗……这盒子,至少有几十年了。” 她的眼中翻涌着复杂的情绪——有对这份意外“礼物”的惊喜,有对故乡和祖先技艺的深切怀念,还有一丝……对尾形这份“无心”之举的触动。他竟能在废弃的杂物里发现这个,还特意清理了带给她。
  “原来如此。”尾形点点头,似乎只是确认了一件无关紧要的小事,“你喜欢就好。放在你这里,比在库房落灰强。” 他的态度随意而自然,没有任何刻意的温情,反而更显得真诚。
  他没有再多言,只是微微颔首:“你休息会儿。文部省的事,交给我去沟通。” 说完,他转身离开了书房,步伐沉稳依旧。
  阿希莉帕独自坐在那里,指尖依旧流连在粗糙而温润的桦树皮上。窗外的阳光似乎真的温暖了些许。文部省的刁难依旧存在,但尾形给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思路和沟通承诺;库坦的困境还在远方,但手中这件意外获得的、带着岁月痕迹的故乡信物,像一枚小小的锚,将她漂泊的心温柔地系住。那份尖锐的、想要立刻逃离东京回归库坦的冲动,在这份被“解决”的希望和意外“慰藉”包裹的疲惫中,悄然淡化了一丝。或许……留在这里,借助他的经验和人脉,一步步去实现目标,也是一种守护的方式?这个念头带来一丝异样的轻松。
  稍晚些时候,百合子以商量插花会细节为由来到书房。她一眼就看到了阿希莉帕书桌上那个古朴的桦树皮小盒。趁着阿希莉帕转身,百合子好奇地拿起看了看。盒子很旧,苔藓干枯发黑,确实是老物件的样子。阿希莉帕回头看到,脸上带着分享的喜悦:“百合子,你看!尾形在旧库房发现的,是库坦的火神纹样呢!”
  百合子放下盒子,笑着回应:“真是巧了,这么有特色的老物件都能被他翻出来。尾形桑最近……倒是细心了不少。” 她的语气带着一丝朋友间的调侃,目光在阿希莉帕因这份“故乡慰藉”而柔和许多的脸上停留片刻,心中只觉得尾形这次确实做了件让阿希莉帕开心的事,并未深究。一个清理库房发现的旧物而已,再正常不过了。
  尾形带来的那份切实可行的修改建议和沟通承诺,如同在阴霾中投下了一缕确实的光。阿希莉帕按照他的思路,重新梳理了“地方文化单元”的阐释框架,将那些被文部省视为“敏感”的传统内核,巧妙地包裹在“普世价值”和“文化演进”的外衣之下。工作虽然繁琐,但有了明确的方向和尾形的承诺作为后盾,心中的焦虑减轻了不少。
  然而,这份短暂的平静很快被新的忧虑打破。
  库坦的信,迟迟不来。
  距离上次收到乌鲁克长老那封简短却让人安心的“一切安好,按计划进行”的电报,已经过去近十天。阿希莉帕心中记挂着学校物资的筹备进度、孩子们适应国语课的情况、以及乌鲁克他们面对文部省新要求的应对策略。她忍不住再次拍发电报询问详情。
  电报发出后,便是漫长的等待。一天,两天……回音杳然。直到第叁天傍晚,才收到一份迟来的、同样异常简短的回电:
  “风雪阻,线不畅,诸事顺,勿念。乌。”
  字数少得可怜,连惯常的结尾祝福都省略了,透着一股难以言喻的匆忙。
  阿希莉帕捏着那张冰冷的电报纸,站在窗边,望着庭院里渐深的暮色,眉头不自觉地蹙起。库坦……真的“诸事顺”吗?乌鲁克长老向来细致,以往通信总会多写几句近况,这次为何如此简略?是遇到了什么不便言说的困难,还是单纯因为……联系真的受阻?
  当尾形晚上踏入书房时,阿希莉帕忍不住将电报递给他,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:“尾形,库坦的回信……还是这么短。什么都问不清楚。这‘风雪阻,线不畅’……我有点担心那边的情况。”
  尾形接过电报,目光快速扫过那寥寥数字。他脸上露出一丝感同身受的无奈,眉头也微微皱起,仿佛也在为这沟通不畅而烦恼。
  “唉,北海道的通信,尤其是通往库坦那样偏远聚居区的,本就是老大难问题。”他叹了口气,语气带着令人信服的沉重,“入秋后,北地气候骤变,暴风雪一场接一场。我昨天刚看到军情简报,库页岛方向过来的强冷空气横扫北海道,多地降下暴雪,听说有几处主干线的电报线都被厚重的冰凌和积雪压断了杆子。” 他描述得具体而生动,将阻碍完全归咎于恶劣的自然条件。
  他顿了顿,将电报轻轻放回桌上,继续解释道:“加上暴雪封路,维修队进山抢修极其困难。而且……” 他压低了点声音,带着点无奈,“最近北边(指俄国)边境摩擦增多,军部对所有加密电报通道的管控都提到了最高级别,优先保障紧急军情和部队调度。地方上的民用和普通公务电报,排期和审查都难免受到挤压,延迟是常态了。” 他将“国家优先级”这个无可辩驳的理由摆了出来,让任何质疑都显得不合时宜。
  他甚至“设身处地”地为阿希莉帕着想:“非常紧要的话,或许可以试试加急邮政?虽然比电报慢上许多,路上冰天雪地,恐怕要十天半月才能到,但至少稳妥,不易丢失。” 他提供了一个看似可行、实则效率低下的替代方案,巧妙地将阿希莉帕的焦虑引向对漫长等待的无奈接受。
  阿希莉帕听着他详实又无奈的分析,心中的疑云虽未完全消散,却也找不到任何反驳的破绽。暴风雪、线路损坏、军务优先……这些都是实实在在、无法抗拒的困难。她只能压下心头的焦躁,疲惫地点点头:“也只能这样了……希望风雪早点停,线路能尽快恢复。” 那份想要立刻知晓库坦详情的迫切,在强大的“客观现实”面前,被强行按捺下去,转化为更深沉的、只能等待的隐忧。